您当前位置:首页>曝光台>团购网站

吸引不到目标客户 团购成商家“弃儿”

2016-10-27台海网

台海网10月26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您有多久没有使用团购券消费了?这个始于2010年春天的行业,在短短的几年内经历了资本宠儿、千团大战、资本寒冬、裁员关注等一系列事件。如今,它悄然没落,出现频度也降低了不少。

记者林依文张婧玮

团购方式存弊端逐渐被商家抛弃

近日,记者在不少团购网站上看到,原本的团购套餐已慢慢被优惠买单、代金券取代。在美团、百度糯米等团购网站上,几乎所有上线商家都推出了优惠买单服务,超过一半的商家都已经不推出团购套餐服务,剩下的团购套餐很多也以单品的形式存在。

在百度糯米首页,堆满了琳琅满目的节日促销,这些在一定时间段内推出的优惠大促,折扣力度会略高于团购,比如在推荐的餐馆中购买代金券,优惠幅 度在30%到20%不等。不少团购常客表示,最近很少能找到合适的团购活动,有时候,到店吃还不如外卖折扣来得便宜。各平台悄然推进的“去团购化”效果正 在逐步显现。

对于餐饮类商家来说,团购虽然还是有一定的引流效果,但已经大不如前。许多商家也渐渐“抛弃”了这种模式,改用其他的优惠方式吸引客户。放弃的 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团购方式存在弊端——前来消费的团购客户不是品牌的忠实客户;团购订单一多,接待就会跟不上,既冲击对老客户的服务质量,也让服务人员 的工作强度大大提高;菜品套餐团购往往要给出较低的折扣,商家无法盈利;一些用户在对比正价菜品和团购菜品后,对团购不满意,一旦在平台上给出差评,反而 不利于店面后续的经营。

优惠方式多样化商家不再依赖团购

宋女士是一家重庆牛油串串火锅的老板。今年4月初,她的店开张营业,当月就与大众、美团合作,上线团购服务。

“团购确实能够吸引新顾客,因为它优惠力度大,低格低,这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宋女士并不否认团购曾经带来的好处。但是,她也坦言, 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体验的今天,继续使用团购模式,意味着商家需要提供更多超值且种类丰富的团购套餐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餐饮业本身就是忠诚度偏低的行业,现在餐饮新店层出不穷,更需要各种平台的宣传,单以团购的模式已经不能达到商家期待的效果。”宋女士说,如今商家更愿意付费邀请美食达人通过微博、微信进行推广,或者通过一些本土美食平台推荐,宣传效果更好。

另一家开了6年的佛跳墙主题餐厅的老板邵先生表示,他们在刚开业没多久就与各大团购平台合作,但不久却发现,因为人均消费较高,与这些团购平台的用户群不相匹配,不仅不能达到很好的引流效果,反而因为均价较高得到了很多差评。

“美团、糯米用户以年轻人为主,通过美团、糯米搜索到店的客人普遍觉得菜品消费偏高,实际上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更适合商场餐饮店的消费。”邵先生说,他们因此一度停止了与美团、糯米的合作,只在一些平台推出优惠券,最近才重新合作推出一些特价家常菜。

邵先生说,目前他们餐厅的优惠方式以闪惠为主,通过闪惠绑定餐厅微信公众号,客人在买单之前需先关注公众号。“也有不少餐厅让客户自己扫码,在自家微信公众号内完成点菜下单、买单,这样整个消费过程都在商家自己的闭环系统内,也许这种方式会渐渐取代团购。”他认为。

【相关分析】

深入了解用户痛点

走好创新升级之路

2010年,团购作为一个新生的互联网模式开始大放异彩。2010年12月底,全国范围内的团购网站数量达1726家,而这只是“千团大战”的开始,2011年3月,这一数字超过了5000个。很快,许多团购网站纷纷倒闭。

-低价模式陷入“死循环”

团购概念在提出时,其核心应该是帮助线下商家充分利用闲置服务资源。而各大平台为了尽快获取用户,均采用提供低价优惠的方式,这使自己陷入了一 个死循环——没有大量客户涌入,就无法降低成本持续低价,而没有低价优惠就没有大量用户资源保障。如此下来,团购平台虽能实现规模化,却不能很好保证服务质量。

低价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因为折扣不可能一直低下去,一旦折扣不在了,就伴随用户的流失。就商户而言,虽然客流量提高了,但利润却低,一时间无法满足大量客流的商户,因为用户体验差,反而造成对品牌的伤害。

同时,参与团购的商家,通常是拿不太好卖的产品做低价推广,品质不好,也影响了用户的线下体验。

-精细化服务或是出路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购买团购券的模式逐渐过渡到到店消费优惠买单的模式。美团、大众点评网也推出到店优惠模式——“优惠买单”和“闪惠”,消费者无需提前购买,实时消费就可享受折扣。

到店消费然后优惠买单,也让商家企业对消费者的引导能力获得质的提升,此外,线下商户还可以自己定制折扣的多少和时间段,使得商家可以较好地达到客流把握,有效利用店内闲置资源。

在业内看来,当前已进入拼“全产业链精细化服务”的阶段,不再是单纯压价走量,体验至上的全方位服务才是商户的最终选择。因此,互联网平台各家此时比拼的,不再是烧钱能力,而是谁能深入了解商家用户痛点,做好精细化服务。